在文學的領域裡,曾經有的初衷與熱誠已經模糊的時後,還剩什麼?

曾經這樣疑問自己,當我考上研究所之後,上課的形態和同儕之間的交流模式,與陰錯陽差的年級穿插其間,特別是你的同學都沒人在念的時後,就會想起你說過:

我想文學就是在訓練你成為一個越來越走向孤獨的人吧?      在很大的部分,文學的學術之路的確是孤獨漫長與理性的攀登,這點讓我覺得有趣,曾經懷著春花秋月的浪漫文人,似乎不適宜把興趣變成職業^^ 至少寫學術論文就是一個很客觀理性的洞察和呈現,所以學者都關在研究室看paper、寫paper,就好了......

這的確是不可避免的過程,然而今天參加的研習會,講者的提醒和研習的氛圍就卻特別 讓人 溫馨。

人文研究,就是有大家一起討論、感受對方的言行、呼吸的必要;如果說現在這個世界取決你的價值:在於能把多少能力換成金錢,那文學研習會的投資報酬率肯定很小@@

只是,就是那一點 光,所以聚集在一起、走下去。

那一點 光 是什麼? 是我當初大學課程中聽著聽著、內心激昂的感動,支持我繼續念下去!

只是現在那點什麼,彷彿離你有一段距離、隔了一層什麼、不在那麼貼近,就是現在的感嘆。

 

不過,今天難得他鄉遇故知,與大學同學見面聊天,才發現自己比較有存在感,原來一個人的自我認識需要一點歷史,才讓人特別安穩。她說:很多人都有這種疑惑,等你寫論文之後,還會發現:很多時後,都是自己在指導自己~@@

當那種最初的感動很少回來,也許更多的只是,學術發現的時後,我們可能都會階段性的失去什麼。那麼,生命中偶然的相遇,使彼此從過去裡更安心的看到自己,雖然只有一點的問候和認識,就能很快的回到---記憶的幸福,也許很多問題,此時此刻沒有答案、甚至答案不像以前習題的正確解答,都可以讓人毫無疑問的打勾勾;在那猶豫的片段  很高興有一天、有一個人 可以在像以前一樣陪你走一小段,熟悉的美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LENS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